大家好,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通渭县温泉和莲峰马鹿山。 通渭温泉位于定西通渭县城西南约9公里处。这里群山环抱,泉水涌流,峡沟长满刺槐、白杨、苹果、椿、榆等树木,百鸟惆啾,野兽出没。温泉浴池坐石临水,玲珑纤巧;医院寝室绿树掩映.精致秀雅。隆冬时节,别处早已大雪封山,天寒地冻,唯有这里小草泛绿,温泉如汤,一派“春意”。 通渭温泉历史悠久。早在明成化年间,陇上诗人王珊就写过通渭《温泉冬涨》诗:“万壑琼瑶早雪天,灵泉泊泊泛青烟。路人莫讶色如涨,谁煮金鹅不记年。”但当年的温泉没有任何开发设施,任其自然。据《明史》记载,通渭人刘大俊患风痹,其妻金氏服侍浴治于温泉,一日遇暴风雨,夫妻双双被洪水冲走。清道光年间的通渭屠知县刚到这里时,看到的也是“地无茂林修竹绿荫交加,山非秀岭层峦红云缭绕“的漠漠荒山景象。后来,屠知县在泉边“建二亭.以分男女之欲”。以后又有人树碑撰文,记述温泉“四季皆温暖,可以熟鸡蛋……多年疾病,人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沈菏。”故有“神泉”之称。但是,从清末至建国前的几十年中,“神泉”的面貌不仅没有改变,而且一度荒废,成为凄凉的烂泥滩。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珍视这一天然矿泉,医院。目前已有浴池58个(每个可接待多人次),小盆池42个,洗病池8个。医院备有套床位,据近10年统计,先后接收病人10多人,治愈率达85%以上。温泉不仅可以洗浴治疗各种皮肤病、关节炎等常见病,而且对动脉硬化、脑滋血后遗症、半身不遂病人的功能恢复和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小儿风湿病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定西,自从清乾隆年间成为“一片赤地”后,林木稀少已成为一大缺陷。而位于定西南部山地的马鹿山,却以浓郁的林木,成为定西地区的一块翡翠。 马鹿山又名莲峰山坐落在渭源县南部的34公里处的莲峰镇。山上虽没有富丽堂皇的金殿秀阁,精美塑像,但山高、林密、水秀、雾奇.天生佳景,处处绚丽。 山以林木为本。林茂山才秀,林高水才清,林深雾才奇。马鹿山是林之山,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一踏人山径,就回环在森森的林海之中,浓密的灌木,高大的乔木,绚丽的山花,小伞似的薯菇等,把山表蔽得严严实实,密密层层,除个别偶露的峭壁、奇石处,很难见到泥土。透过绿叶的隙缝看连绵的群山,那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互台、后五台、皇洞、释迎庵、老君山等九座独立的山峰,形态奇妙,引人人胜。 登上山梁,始见树丛中,有三人始能合抱的古松,参甘遮地,碧阴数米,挺直而不虫,巨润而不古,地上落满松塔,一股浓烈的松胶香味在这幽静的林壑间飘滋。正当游人感到闷倦之际,山风拨开树叶,吹淡树影,一座古亭悄然而立。古亭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蚀,漆画早已剥落,飞檐立柱皆露原木本色,但古香古色,玲珑纤巧,设置得恰到好处,它的出现无不引起游人的意外和惊喜。据说,马鹿山早在汉代就建有寺庙,50年代仍有建筑34处,余间。一如今山上只保存有明嘉靖三十七年惠大夫辽东太仆少卿翼洽撰写的(圆明寺灵异记)及明万历二十三年陇西进士户部主事杨思撰写的《首阳山辩》碑等。 马鹿山泉多溪多,水气浓重,在形似莲花瓣围成的封闭山地里不易散发,遇冷后凝结成雾滴。所以马鹿山常有云雾缭绕,似轮、似丝、似团、似絮、似雪的云雾,在密林、青山的衬托下,变化万千,奇诡莫测。难怪有人将马鹿山和庐山媲美,发出了“马鹿奇秀赛匡庐”的赞叹。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56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