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见》栏目今天第一次和大家见面了。一见,一种见解,很直白的缩写?内涵丰富当然不止这些!第一见证:见证现场,也见证历史。第一见闻:细节见闻,场景对话,是新闻更是要闻。第一见解:解读分析,看法思考,读时事的诸多思路中的一种。第一见识:视野格局,小切口大主题抚今追昔。这个栏目聚焦时政要闻,跟着热新闻的足迹,听我们给你娓娓道来那些和“今天”有关的故事。——编者一见·走!跟总书记去趟田间地头有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土特产,却是帮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香饽饽”。11日,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大同市云州区,看了当地的“忘忧草”“脱贫宝”——黄花,这距离他在陕西点赞柞水木耳、被网友称为“最强带货员”只有二十多天。“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贫困地区乡亲们过得怎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很惦记;对于脱贫攻坚这件大事,他一直最牵挂。泥泞田埂中,他手托麦穗问收成;在大山深处,他按下电商扶贫快进键;乡间小路上,他给村民支招致富路……准备好了吗?带您到田间地头走一走,看看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那些土特产。“你快走吧,背着很重。”一听背篓里的柚子足足有五六十斤,习近平赶紧侧身给村民让路。年11月3日,湖南湘西州菖蒲塘村里瓜果飘香,在生态水果产业基地,习近平了解村里围绕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产业的情况。他帮村民摘下两个柚子,笑称“这是技术活”。“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年4月15日,重庆华溪村已脱贫户马培清家院子里热闹非凡,习近平了解该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后,告诉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年9月17日,大别山片区的河南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烟雨蒙蒙,习近平得知通过发展油茶种植加工产业,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他鼓励大家把油茶业做优做大。还有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的玉米田、甘肃渭源县田源泽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小麦田……在这些农作物生产区,习近平总书记常会蹲下来、俯下身,问一问,瞧一瞧。从生态农业到智慧农业,春秋冬夏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虽是不同地域与时节,这些作物背后却有着共同主题——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兴则经济兴、农村兴,习近平深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他一心带着闽东百姓摆脱贫困。“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数次到宁德坦洋村调研、因地制宜大力开发茶业经济、呼吁要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坦洋功夫茶品牌……在习近平的努力下,如今坦洋村满山遍野种着茶香四溢的“摇钱树”。关于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而发展思路的根基,早在数十年前已打得扎实。在陕北高原7年的知青生涯里,他一样一样地学、没白没黑地干,从刚开始干农活很不熟练,到一年后成了“最壮的劳动力”,炎炎烈日下能担着二百斤麦子,一口气走十里山路。一起劳动的知青回忆说:“农活怎么干,庄稼怎么种,村里各方面情况他都问得很细。”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下到村里调研,夸赞麦苗生长的土质好,是典型的“壤土地”。一旁的同事对这个青年人赞不绝口:“确实有农村工作经验,对土壤和农作物都很熟悉。”类似的评价,今年再次出现。年1月20日考察云南时,习近平与正在销售家乡土特产的云琼、云丽二人交流,详细询问了面条、苦荞、花生和洋芋的种植及销售情况,这对彝族姐妹说:“总书记对农作物非常熟悉,如数家珍。”“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习近平说过:“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情真意切。“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土特产里的乾坤,不容小觑。(策划:杜尚泽,撰文:林小溪)(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62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