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可以医治好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悉心指导。

从东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从“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习近平总书记指挥战贫的24个贫困村一年一个样,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的贫困一去不复返。

潭头村将村民们脱贫后开怀大笑的瞬间拍照定格,拼凑成一面笑脸墙立在村头,为的是自励自强、加油鼓劲。

火普村的彝族群众想再次向总书记说:“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共产党‘卡莎莎(非常感谢)’。”

此前村集体经济为零的华溪村,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和村集体公司,累计销售金额达到万元,利润超过万元。

班彦村土族群众的“花儿”将过去和现在对比唱道:“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得寒苦了,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心肝花腔子里放实了,栽哈个摇钱的树了。”

十八洞村拍了电影后,更是远近闻名,他们正瞄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努力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升级版”。

走上小康路,今昔两重天。这些镜头是全国贫困村脱贫出列的一个个缩影。

这几年,乡亲们房子新了、腰包鼓了、出行便利了。

这几年,乡亲们从高山深沟搬到富庶地、使风口沙窝变成“金银铺”、让烂泥沟迎来城里客。

这几年,全国的贫困村普遍解决了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等发展瓶颈问题;普遍实施了一批发展项目,提高了分户经营和合作经营能力,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这些年,乡亲们不仅笑声多了、歌声甜了、精神爽了,而且脑子活了、见识多了、胆子壮了、心气足了。

这几年,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如春雨甘露,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本期我们刊发总书记去过的部分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文章。他们怀着扎根泥土的情怀,以鲜活的笔触,向总书记报告、向全国人民报告村里的脱贫致富故事。

(高永伟)

元古堆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第一书记陈元兵

时下的元古堆村村民,已开始进入农闲的另一种“忙”:忙着售卖药材,忙着计算收入,忙着筹备年货,忙着疫情防控,忙着打算来年……作为元古堆村第三任第一书记,每次走在干净整洁的巷道,看见一排排漂亮的庭院,听到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嬉笑,我心中都会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踏实。

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新旧对比。

只有深入了解过去,才能直起腰板正视现在。以前的元古堆村,因为水质差患地方病的村民比比皆是,因为出行难被大家戏谑称为“烂泥沟”,因为收入低大部分农户住的都是土坯房,娃娃们的教室让人心疼,看病难更是村民的“心病”,隔壁乡镇的人家都不愿意将闺女嫁到元古堆村。当时,元古堆村就是贫困的“代名词”。

年2月3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冒着料峭春寒,来到渭水源头,走进元古堆村农家,拉家常、问冷暖、听心愿。当听到乡亲们生活还很困难时,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地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天,暖流奔涌进每个村民的心田,渭源大地如沐春风、斗志昂扬。这是渭源县千百年来的幸事。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慵懒成为过去时,“吃着汤面油饼子,煮着冰糖罐罐茶”不再是元古堆人的小康。精神焕发,志气高涨,村里每个人都动起来了,开始在脱贫致富路上奔跑。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与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的照片,是全体村民最大的精神支柱和致富动力,时刻激励和鞭策元古堆人奋进。村民自觉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好风尚,形成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良好村风。

艰苦奋斗方显岁月峥嵘。年年底,元古堆村实现稳定脱贫。如今的元古堆村美名远播——“甘肃十大美丽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优秀示范村”。

元古堆村美了,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了,怎么个“美”法?“好”在哪里?我想用这几句话概括:

引来洮河水,“润”了好日子。如今,村里人都吃上了甘甜的洮河水,村医张桂峰说:“以前由于饮水不达标等原因,村里得‘大脖子病’‘大骨节病’的村民太多了,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用上了清澈的洮河水,娃娃们一个个生龙活虎的。”

用上动力电,“亮”了好日子。现在元古堆村新建、改造供电线路7.6公里、0.4千伏线路3.5公里,安装了5台变压器,实现动力电改造全覆盖。养羊专业户张进财高兴地说:“以前养羊铡草最费人了,现在用铡草机一天能铡羊一个月吃的草,方便得很。”

打通致富路,“铺”出好日子。如今,通村道路全部油化,巷道全部硬化,连田间小路也平整了,村口的公路能直达县城,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种点啥烂在地里了,兰州收购百合的客商,当天就能将收到的百合送至兰州的冷库。

圆了安居梦,“稳”住好日子。这几年,村里结合居住点布局调整,对危旧房该改造的就地改造,该搬迁的集中重建,彻底圆了群众“安全房”梦。总书记当年看望过的老党员马岗家也新建了3间新房,翻修了3间老房,还添置了不少家具、电器,生活焕然一新。

壮大好产业,“富”了好日子。近年来,元古堆村依托合作社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百合、菌类等产业,当归种植大户龙永春学会膜侧种植技术后,单产增加两至四成,学会切片技术后,亩均收益又增长近三成。元古堆村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董建新说:“年种植的11亩羊肚菌,预计收入达到23万元,8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在元左右。”

发展劳务经济,“鼓”了好日子。近年来,村里抓住农闲时节大搞培训,利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培养,使大部分劳动力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有了技能,有了致富动力,外出务工就有了信心、宽了门路。年,全村外出务工多人,带动人均增收元,是年的3倍多……

大家都说,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说也说不完。简而言之一句话,元古堆村变美了,村民的日子变甜了,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我们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来源:《中国扶贫》年2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1957.html
------分隔线----------------------------